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五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文本细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文本细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文本细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解读: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有的教材是1989年,事实上这两年中都有地震)美国洛杉矶地区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中位于市中心西北200多公里的圣费尔南多谷的北岭地区。发生地震时大多数人还处于沉睡之中,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灾难就降临了。在持续30秒的震撼中,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倒塌,震中30公里范围内高速公路、高层建筑或毁坏或倒塌,煤气、自来水管爆裂,电讯中断,火灾四起,直接和间接死亡58人,受伤600多人,财产损失300多亿美元。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解读:30万人,说明地震波及的范围之大;不到4分钟时间,说明时间短促;不同程度的伤害,可以理解为轻伤、重伤以及死亡等惨烈景象,同时可以想象地震造成其他的破坏力,比如建筑倒塌、公路损毁、电力中断、火灾四起等。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解读:“混乱”不仅是现实中的场景,更体现在人们慌乱、恐惧、绝望的情绪;“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直接点明了地震前后的巨大差别,特别是“废墟”一词更加直观地说明了地震巨大的破坏能力,而学校的受损程度更是毁灭性的,从而反衬了人物坚毅的性格。“安顿”不仅是指涉身体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创伤。这里特意点出父亲的“年轻”和儿子只有“7岁”,似乎要告诉读者具体的父子形象,以强调这是真实的故事,同时对体会一个父亲超常的毅力和信念,以及体力,有一个依据。“冲”除了焦急的情绪表达外,更有希望和绝望的交织。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解读:“眼前一片漆黑、大喊、跪、大哭”,父亲几乎崩溃了,“阿曼达,我的儿子!”喊出了一个父亲痛彻肺腑的心声,不需要其他累赘的语言,简洁而绝望;“坚定”则是理智的回归,精神重新振作,力量来自一种信念,来自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此时,废墟成为一种意象,恐怖、狰狞、庞大无边;而一个“坚定”的身影,一个父亲的形象,则显然上升到“悲壮”的程度,这是渺小的人在巨大得几乎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面前所能保持的最勇敢的反抗形象。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解读:知道:逐渐恢复的清醒;疾步,可以感同身受。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解读:“不断、急匆匆、痛哭并大喊”,人心同此;“绝望地离开”,人的卑微和怯懦在巨大的几乎不可抗拒的灾害面前显露无疑,似乎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解读:有些人——同样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救火队长、警察都在重复着同样的话,重复着同样的“正确”认识,同意反复也罢,众声喧哗也罢,对话退居为背景或者画外音,突出了父亲的语言——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征询,或者诘问,更见其义无返顾的坚持。“双眼直直地看着”,也许开始的眼神里还有乞援的成分,后来就只有质问乃至愤怒了,所以原先只是“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后来竟“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但庆幸的是,并没有人强行将这位父亲拖离现场,从而保留了惨淡的可能性。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解读:一个父亲的信念。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解读:“挖”,而不是搬,不是挪,为什么?挖什么?砖、木、钢筋混凝土构件;怎么挖?手;挖了多少时间?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挖到什么程度?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那双手呢?想象一下挖了38个小时的手。38个小时的体力何在?38个小时的信念何来?有没有体力不支,肯定有;有没有信念动摇;没有!人依靠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有限的体能。“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的书写方式重在突出时间之漫长,且选择的时间点似乎也在告诉读者半天过去了,一昼夜了,已经一天半了,同时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父亲的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种姿态,把阅读空间留给读者的同时,把读者的焦灼拉长,以体验那位父亲的艰辛和爱子之心切。“没人再来阻挡他”,除了表示不认同其行为以外,大约也含有一种彻底放弃的意味,在巨大灾害面前的低头。
                  “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文章里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儿子出现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不单单是父亲的故事,也有儿子的故事。“孩子的声音”,孩子怎样的声音?哭泣的?惊恐的?激动的?镇静的?要知道,这是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这是一个经历了大地震灭顶之灾的孩子!这是一个在废墟下被掩埋了超过三十八小时的孩子!这是一个在三十八小时的黑暗中滴水未进的孩子!“爸爸,是你吗?”——他怎么就认定前来施救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呢?在漫长的恐惧的等待中,这个孩子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或者——这仅仅是一次开得过分的玩笑,一个七岁孩子的思维?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解读:知子莫如父。狂喜!有其父必有其子。骄傲!父与子心息相通!儿子的话可以理解为以下几层意思:
                  1、 这个孩子显然清楚自己和伙伴们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几乎无望的灾难!
                  2、他非但没有被灾难吓坏,而且非常镇静沉着,并且还安慰其他孩子。可以说他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品质。
                  3、 他的信念来自父亲的承诺!
                  回过头去想象这个孩子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的思维——难以想象!
                  本文的主人公在这里从父亲的角色渐渐转移到儿子这一角色上来。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解读:50分钟似乎并不长久;50分钟,那么多人齐心合力才开辟出一个安全的出口,可见并不容易;再反观一个人38个小时的挖掘,说明的有是什么呢?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解读:颤抖,为什么不是其他的词语?比如高兴、激动之类。为什么颤抖?精疲力尽而颤抖!喜极而泣后颤抖!劫后余生而颤抖!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解读:先人后己!又一次超出年龄特征的举动!力量依旧来自那句话!一个孩子形象的更具体化。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解读:圆满的结局。一切尽在不言中。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wunianji_490_21837.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